党务公开清单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清单 > 教学质量信息 >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正文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5-3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更新时间:2019-09-16  浏览次数: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零一八年十


 

序言 - 1 -

第一章 本科教育情况 - 4 -

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 4 -

二、专业设置 - 4 -

三、学生规模 - 6 -

四、生源质量 - 7 -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 9 -

一、师资队伍 - 9 -

二、教学经费投入 - 12 -

三、教学设施及其服务效果 - 13 -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 17 -

一、日常教学运行 - 17 -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 18 -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 18 -

四、教学改革 - 19 -

第四章 质量保障体系 - 21 -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21 -

二、开展自评评建工作 - 22 -

第五章 学生学习效果 - 24 -

一、在校生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 24 -

二、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 25 -

三、学生学科竞赛 - 26 -

四、本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 - 27 -

五、学生体育素质情况 - 27 -

第六章 特色工作 - 29 -

一、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 29 -

二、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 30 -

第七章 机遇与挑战 - 34 -

一、进一步强固本,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 34 -

二、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 35 -

附表: - 1 -

分专业(学院)统计数据表 - 1 -

 

 


序言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文、理、艺、经、管、法和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湖北轻工业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学校整体一本招生、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入选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

学校占地面积1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3.4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图书馆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各类藏书600余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级图书馆。建有安全通畅的校园网络、智慧快捷的校务平台。设有16个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本科学生17968人、硕士研究生2439人,留学生343人。

学校2017-2018学年有专任教师1312人。其中,具有正高、副高职称709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717人,占专任教师的54.65%。拥有国家级人才27人、省级专家155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7年,获批国家外专局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学校现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0项、湖北省品牌专业8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及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24个;3个湖北省教学团队。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含重点2个)、实习实训基地6个(含示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湖北省各类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绿色工业发展和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以绿色工业为特色的135+”学科发展战略。现有湖北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群)12个,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36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

学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研究生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5个、各类工程技术(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中心67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级奖9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科技服务湖北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重要媒体专题报道。主(承)办3个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机械工程》连续12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学生为本,教师至上,自由发展,国际视野”的治学思想,凝练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健全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按照“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积极推进“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成绩优异、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100余项,在“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重大竞赛中均获有最高奖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第81名。体育赛事获得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十六强、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超级组男子单打冠军和女子单打冠军。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为湖北省就业核查免检单位。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有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全国村官创业百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学生成功创业典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本科联合办学项目8项、在读学生1360人。

学校多次获得各类表彰,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学校顺应新时代,坚持内涵发展,做优“要学工到湖工”的特色,做强“工程师摇篮”的品牌,加快建成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


第一章 本科教育情况

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办学目标定位:建设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

学科门类定位:以工学为主,工、文、理、艺、经、管、法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科特色定位:绿色工业学科。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北,服务工业。

二、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土木工程与环境学院、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国际学院、农机工程研究设计院等20个教学科研单位。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6个学科门类(见表1.1),共68个专业(见表1.2)。其中,2018年新增3个专业:生物制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停招3个专业:资源环境科学广告学、动画,共计65个专业招生。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7个,以及一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专业(见表1.3)。

1.1 本科专业学科结构表

学科门类

工学

理学

文学

艺术学

经济学

管理学

总数

专业数量

41

6

4

6

4

7

68

占全部专业

60.3%

8.82%

5.88%

8.82%

5.88%

10.3%

100%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能源经济

四年

经济学

数字媒体技术

四年

工学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保险学

四年

经济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轻化工程

四年

工学

英语

四年

文学

包装工程

四年

工学

商务英语

四年

文学

交通工程

四年

工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环境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环境生态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应用统计学

四年

理学

建筑学

五年

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理学

城乡规划

五年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四年

理学

风景园林

四年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学

工业工程

四年

工学

工业设计

四年

工学

工程管理

四年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生物制药

四年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机器人工程

四年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四年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水务工程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网络工程

四年

工学

电子商务

四年

管理学

信息安全

四年

工学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酿酒工程

四年

工学

产品设计

四年

艺术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年

工学

公共艺术

四年

艺术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四年

工学

数字媒体艺术

四年

艺术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动画

四年

艺术

资源环境科学

四年

工学

广告学

四年

1.2 本科专业目录

1.3 特色优势专业一览表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艺术设计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专业

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湖北省品牌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工程、艺术设计、市场营销

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太阳能技术与工程方向)、环境工程(清洁生产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深加工技术)、物联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能源经济

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轻工清洁生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食品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汉语国际教育

三、学生规模

2017-2018学年本科在校生17968,专科生148人,硕士研究生2439人,留学生343,折合学生数24020.2人,生师比为17.42:1。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0927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5.86%。

 

四、生源质量

(一)总体生源质量

学校招生规模稳定、覆盖范围广、生源质量高。2018年面向30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为4693人。学校于2014年在湖北省全面进入第一批次招生,2018年29个省份一本招生,一本生源率达到99.38%

(二)招生与录取工作

学校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湖北省2018年普通一本理工类、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达547分、584分,分别高于当年省控一本线35分、23分,在全省的位次值分别为34326、7214。艺术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达到640.4分,在全省的位次值为1850。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均稳居省属高校第三。2018年,省外生源质量和录取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生源充足,深受考生及家长欢迎(见表1.4、1.5)。

1.4 2018年在各省普通本科一批录取分数情况统计表

录取分数线

省份

高于一本线上20

湖北内蒙古、江西、江西、甘肃、河南、贵州广东、新疆、四川、湖南、安徽、黑龙江、河北

高于一本线上10-20

广西、宁夏、重庆

高于一本线上5-10

江苏、陕西、山西、云南、青海

2018年各省市具体录取情况统计表(见表1.5)。

1.5 各省市具体录取情况统计表

省份

批次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北京市

提前批招生

--

--

--

329.4

292.8

--

天津市

第一批次招生

436

407

--

539.4

543

--

河北省

提前批招生

--

--

--

--

--

303.4

河北省

第一批次招生

559

511

--

601.9

574.7

--

山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546

516

--

548

521.4

--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501

478

--

541

531.9

--

辽宁省

第一批次招生

461

368

--

552

569.5

--

吉林省

第二批次招生B

432

405

--

454.4

454.6

--

黑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490

472

--

--

537.5

--

上海市

提前批招生

--

--

--

--

--

355.1

江苏省

提前批招生

--

--

--

--

--

500

江苏省

第一批次招生

337

336

339.8

339.4

--

浙江省

提前批招生

--

--

--

--

--

564.4

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

--

588

--

--

580

安徽省

提前批招生

--

--

--

--

--

752.7

安徽省

第一批次招生

550

505

--

580

567.7

--

福建省

提前批招生

--

--

--

315.2

299.2

--

江西省

提前批招生

--

--

--

--

--

549.5

江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568

527

--

588.9

564.3

--

山东省

提前批招生

--

--

--

327.5

316.5

--

山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505

435

--

565

559.5

--

河南省

提前批招生

--

--

--

335.9

322

--

河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547

499

--

580

565

--

湖北省

第一批次招生

--

--

--

--

--

640.4

湖北省

第一批次招生

561

512

--

587.7

552.6

--

湖南省

提前批招生

--

--

--

--

--

340.3

湖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569

513

--

--

564

--

广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

--

--

--

--

508.3

广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443

376

--

549

514

--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547

513

--

--

539.3

--

海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579

539

--

663

631

--

重庆市

第一批次招生

524

524

--

--

544

--

四川省

第一批次招生

--

--

--

--

--

333.7

四川省

第一批次招生

553

546

--

569

582

--

贵州省

第一批次招生

575

484

--

591

517.2

--

云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575

530

--

--

544

--

陕西省

提前批招生

--

--

--

312.8

267.2

--

陕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518

474

--

526

492

--

甘肃省

第一批次招生

502

483

--

522.5

517.5

--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475

403

--

483

419

--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528

463

--

547

485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预科班)

389

364

--

484

438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内地高中班)

384

376

--

--

411.8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定向)

372

341

--

485.3

445.8

--


第二章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现已逐步建成一支“信念坚、水平高、业务精、会授业、善育人”的五好教师队伍。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2017-2018学年有专任教师1312人。其中,具有正高、副高职称709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717人,占专任教师的54.65%,见表2.1。现有各类国家级人才27名、省级专家155名。其中,双聘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享受政府津贴人员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24人、楚天学者99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湖北教学名师4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个、楚天园丁奖1人、湖北省产业特聘教授3人。同时,学校还先后从校内专任教师中选聘南湖学者”125名、教学名师培育对象21名,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134名有影响的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现有实验教师1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2012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实验教师20人,平均年龄小于30岁,主要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及高水平科研机构。学校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专职辅导员97人。其中,2018年引进专职辅导员27人。学校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心理健康和艺术培养等课程教学。拥有军事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和艺术素养教师共计11人。

2.1 专任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称结构表

年度

2017-2018学年

类别

人数

比例(%)

年龄

35岁以下

287

21.88

36~45岁

647

49.31

46~55岁

326

24.85

56岁以上

52

3.96

职称

正高级

261

19.89

副高级

448

34.15

中级

477

36.36

初级及以下

126

9.6

学缘

境外高校

108

8.23

境内高校

1047

79.8

本校

157

11.97

学历/学位

博士

717

54.65

硕士

510

38.87

本科及以下

85

6.48

合计

1312

100

(二)专任教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文件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力求将最优质的师资配备到本科教学工作中。一是通过年度考核,强化教授、副教授本科生教学职责。学校《教师岗位基本职责和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须“系统讲授本学科(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公选课,每年至少承担一门本科生课程课堂教学任务,指导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并在《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计分办法》中进一步提出了量化指标,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普通本科生授课不少于32学时。二是发挥职称评审指挥棒作用,要求教授、副教授从事本科教学。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明确要求,申报教授、副教授职称者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应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同时,学校也将此项要求作为考核院级整体教学工作状态和教师个人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的重要评估指标。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1.41%,具体见表2.2。教授授本科课程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比例为18.5%,具体见表。

2.2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情况表

类别

项目

授课

人数

百分比(%)

课程

门次

百分比(%)

课程

门数

百分比(%)

学校

/

/

8269

/

2645

/

教授

授课教授

234

91.41

1530

18.50

672

25.41

其中:公共必修课

76

27.24

331

4.00

74

2.80

公共选修课

37

13.26

94

1.14

51

1.93

专业课

215

77.06

1105

13.36

552

20.87

(三)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情况

学校完善助教制度,坚持优秀教师传帮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并加强新教师培养,开展专场讲座和网络直播公益讲座,组织开展教师“走进课堂”观摩活动、新教师入职培训、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双语教师教学培训以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举办“双语教师英语培训班”“教职工跨文化交际沙龙”,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研究人员国际沟通能力”培训项目,依托国家外专局培训项目选送青年教师赴境外参加专业培训,多举措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国际化能力。成立教师发展专家委员会,制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自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教师沙龙活动,已举办66校级教师沙龙和200院级沙龙,每年提供100余门在线培训课程,全校600余名教师通过校级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发布《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工作月历》,引导师就特定主题进行经验交流或者深度研讨,提升教师素养。开发教师业务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微格教学实训室、观摩录播多功能室等教师培训场所和硬件条件建设。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把教学投入放在优先地位,教学经费投入以保障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前提,并且随着学校收入的增加和事业发展而逐步增长。其中,2017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753.80万元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费与本科学费收入之和30938.31万元的比例为18.6%;2017年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176.09元,生均实验经费609.31元,生均实习经费413.33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方面,依据学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等指标,合理安排教学经费教学专项经费5785.52万元,由相关部门编项目,确定绩效目标,经评审立项后下达项目预算。学校每年均向全校教师代表大会报告财务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并对相关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见表2.3。

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优先考虑教学经费需求。重点用于教学管理、教学日常维修维护(含教学实验室、教学设备和教室零星维修等)、体育维持及训练比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含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建设、教研项目等)、学生实践费(含实习实践、实验费、学生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含实习基地建设和维持)、考试费以及各学院经费。除此之外,教学经费还包括与教学相关的学生活动、研究运行、教师发展及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专用于教学活动的修缮和水电等经费。学校全方位保障教学设施和日常教学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经费使用效益,经费分配与使用日益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持续加大对教学楼、实验楼等新建和改扩建,以及设备更新的投入 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教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教学经费统计表(单位:万元)

项目

数量

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73457.3

教学经费总额(万元)

48176.72

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

5785.52

教育事业收入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收入(万元)

21291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其中:国家(万元)

0.417

地方(万元)

0.66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9647.31

教改专项拨款

其中:国家(万元)

0

地方(万元)

210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总额(万元)

5753.8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专科生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18.6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3176.09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224.18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1729.63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2177.72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元)

1022.64

生均思政课程专项建设经费(元)

67.68

三、教学设施及其服务效果

近三年,学校在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下,先后建成新图书馆、轻工楼,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育人环境与氛围更加优良。

(一)校园基本设施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455058.79平方米(含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生均21.75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202223.77平方米,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9.66平方米。见表2.4

校图书馆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CALIS中心成员馆,在全国省属高校联合编目中文上载排名第一。现位于校园中轴线上,占地面积189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874.93平方米,共7层,阅览座位5000余个,设有轻工馆、艺术馆、建筑馆、机电馆等为特色的10个外借书库,设有考试阅览室和参考阅览室等6个阅览室、3个密集书库、1个湖工大文库,建有2个以创新创业培养为目标的学习共享空间、1个容纳400余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建有室内外绿地花园及茶社、咖啡书屋,为读者提供优良环境。

2.4生均面积统计表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048569.57

50.11

建筑面积

1034124.96

49.42

绿化面积

280801.3

13.4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455058.79

21.7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202223.77

9.66

宿舍面积

261413.71

12.49

体育馆面积

8432.4

0.4

运动场面积

74983

3.58

(二)教室和运动场馆

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480间,共计140313平方米;各类专用教室171间,共计9981平方米;多功能体育馆1座,计8432平方米;标准运动场2个,各类运动场地57个,计74983平方米。

(三)图书

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751479册,当年新增58830册。电子图书1613909册,当年新增5658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引进了SCI、Elsevier、Engineering Village(EI)、Springer Link、EBSCO、CNKI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E线图情、随书光盘资源库、精品课程等电子资源,现有电子期刊49422种。见表2.5

2.5图书情况表

项目

数量

校园网主干带宽(Mbps)

2000

校园网出口带宽(Mbps)

4096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个)

12000

纸质图书总量(册)

1751479

生均纸质图书(册)

72.92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58830

生均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2.45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194511

纸质期刊数量(份)

1032

纸质期刊种类数(种)

1031

电子期刊(种)

49422

数据库(个)

40

(四)实验教学设备

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研发中心28个、湖北省技术研发推广中心2个、省部级研究生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6个、湖北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湖北高校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所及生产中心和实验室71个。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039.05万元,当年新增7327.0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6万元。本科实验教学设备情况,见表2.6

2.6本科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及设备情况

项目

数量

承担实验课程门数

面积

(平方米)

设备台套数

设备值

(万元)

专业实验室

52

222

102353.8

9564

9543.89

基础实验室

17

121

21714

6942

4255.97

实习场所

1

8

1353

183

165.1

实训场所

3

16

15773

518

990.04

其他

1

1

5340

220

120.42

(五)信息化建设

学校现有数据机房、交换机房面积约300平方米,拥有ME60多业务网关2台、S9312核心交换机3台及大量的S5700汇聚和S2700接入设备,形成了“百兆接入,千兆汇聚,万兆核心”的校园网络,具备IPv4/IPv6双栈接入能力和有线/无线覆盖模式。网络采用扁平化设计、使用QinQ技术和VLAN方式实现二层隔离,实现用户流量到网关ME60的统一管理。采用集约的认证计费和BRAS相结合的模式,可提供PPPoE、IPoE、PORTAL等丰富的认证方式和有线/无线相统一的实名接入要求,并兼具流量监控和行为管理能力。学校的校园网总出口保持4.8G,无线校园网覆盖了教学科研及行政办公所有区域,全网接入实行实名制,增加有线、无线接入的管理能力,IpV6已进入实质性的运行管理阶段。

为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学校按照“精品课程-在线课程中心-工大慕课”三级梯度,根据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及实际教学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平台。学校教学系统还与学生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进行全面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对接,确保了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需要。2017年,教学系统还与第三方软件“励志君”课堂业务软件进行了数据协同,实现了课堂点名、提问交互及成绩的依规则录入对接。同期,学校“企业微信”上线期间,教学课表、学生成绩等数据也实现了与企业号的数据对接与访问。

学校不断推进“精品课程”系列课程项目建设与升级改造,自2013年起部署“在线课程平台”,学校各专业核心课程已有170余门完成课程基本教学文档资源建设。自2015年起,学校以超星为主要合作伙伴大力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截止目前建设有47门课程。


第三章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日常教学运行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出台修订完善《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湖北工业大学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湖北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湖北工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暂行办法》等20余项制度文件和质量规范。联合学校信息技术中心优化升级现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做好新系统培训工作。出台《进一步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的通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严明课堂教学纪律。结合网络技术,加强日常课堂管理,全面推行励志君软件,全年624名教师21092人次使用。规范实验教学管理,重点审核单独设课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全年单独设课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比上一学年增加20门,总计达86门。落实教材管理,坚持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与优质教材,按上级要求严格选用马工程教材和建设工程教材,按时发放教材,课前到书率95%。积极开展2018年“校园书店”服务供应商招标工作,探索校园实体书店建设,为师生提供优质文化服务、高品质阅读生活的学习阵地。坚持开展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常态化检查,本学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88.58%。开展“为师不尊”问题专项检查,复核近两学年督导、学生评教员听课记录3000余份,搜集筛选学生评价和访谈建议4万余条。精确成绩管理,核对教学任务4080项,生成成绩近24.43万条;高效稳妥组织校内补考、期末抽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校内外10余类考试,累计参考人数达6万余人次。规范学籍管理,严格审核新生入学资格;实施学业预警,开展毕业生学籍清查工作。为121人办理休、复学手续,为16人办理退学手续,完成3619名学生大类分流、164人转专业等工作。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组织2018年新专业申报,推荐智能科学与技术、德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4个专业上报教育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预警3个专业。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模型,优化年度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能源经济、资源环境科学和公共艺术等3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工业设计专业新增双学士学位授权。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汉语国际教育、制药工程、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入选2017年度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组织召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师培训会、专业认证自评报告辅导会、专业认证工作推进会、专业认证协调推进会等系列会议,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落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2个专业第二轮认证已完成专家进校现场考察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申请获得受理组织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10个专业完成校内专业认证工作。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进一步完善2017、2018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所有专业近3000门课程教学大纲。面向全校开设《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绿色工业通识教育类课程。组织教师参加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培训活动,学习掌握智慧教学工具,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深入推进102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参与教师130余人,受益学生16700余人次,改革覆盖面不断扩大。开设99门(含网络课程4门)通识选修课,11250人修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明确课程教学相关要求,引入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遴选包含校领导在内的90人承担课程主讲,累计1664学时。继续实施思政课机考,覆盖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计9100余人。全年累计开设课程2643门,含专业课2137门、公共必修课193门、公共选修课313门,其中公选课选课人数达到20853人次。

紧紧围绕“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材建设工作,重点解决当前新工科相关课程教材、绿色工业系列教材、创新创业系列教材、产学合作新课程教材的开发。学校教师教材出版主、参编教材27部。立项资助《深度学习算法原理与应用》《能源审计与评估》《酿酒工程》《设计心理学》等13部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的通知》,全校共申报24门课程《注射用细辛脑冻干粉针剂的生产》成功获批国家首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创意思维》《工程图学》获批首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项目。

四、教学改革

继续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关于2017级创新班论证暨学生遴选的指导意见》,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等7个创新班,共190人;开设会计学、英语等6个辅修专业,485名学生参与辅修专业学习;280人进入数理金融实验班、国贸英语实验班学习;首次遴选推荐42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遴选25名优秀本科生赴美游学。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短学期实践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助校友邦实践管理系统升级,实现短学期实践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全程信息化管理。累计投入137.8万保证短学期实践,全年参与30025人次,在校生参与率95.94%,满意率在92%以上积极响应省政府号召,组织300余名学生赴十堰、宜昌、随州等地参与“我选湖北”计划。推进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322人进入英语ET班学习。推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组建“沃德班”“敏实班”等校企合作班,700余人参与。在全校各学院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加实践学分,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面向2017级本科生4541名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网络必修课程。举办技术创新方法(TRIZ)师资培训班,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组织申报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1项,其中获批国家级35项、省级65项。完成实训楼6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条件,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宣传展示与交流功能。各专业实践教学及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实验室及实践基地情况见附表。2018年我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组织开展2018年度校级教学研究及教材资助立项评审工作,择优立项55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OBE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织第八届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面向工程素养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等获湖北省一等奖6项(均为第一单位)、二等奖8项(含第二、三单位各1项)、三等奖7项(含第二、三单位各1项)。一等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创学校历史最高。主持《产出导向、产教融合的地方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11”体系创新及十年实践》项目分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学校获得全国产学研协同育人优秀组织奖(全国仅5所高校获此殊荣)。

 


第四章 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质量文化积淀,学校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狠抓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将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列学校首等工作方针、第一项重点工作和主要工作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等事项,都列入或校长办公会中进行研究议定。确保在学科建设、专业优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在湖工”品牌和独特优势。

(二)注重学习成果评价

以学生学习获得和学习成果为标准,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有效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组织督导与学院教学管理干部、师生座谈,交换意见,多方面、多途径掌握教师教学动态。修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强化师德师风要求,使评价效果更加科学、客观、合理。组建学校第十四届大学生评教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工作职责,提升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评价的科学性。

(三)优化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院校两级管理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结合审核评估要求,与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接轨,完善教学单位、教师分类评估方案,连续11年对14个学院开展院级教学状态评估、实施教师教学质量360度评价,进一步注重评估结果在教学单位绩效分配、教师年度考核等中的应用,推进院级教学主体责任的落实。

(四)强化教学制度建设

根据学校《大学章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优化工作流程。聚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专业认证、日常教学检查所发现的突出问题,适应学分制改革实际,修订学校《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辅修专业及攻读双学位管理办法》《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湖北工业大学实习经费管理细则》等25项制度文件。

二、开展自评评建工作

(一)制定落实评建方案

成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和评估工作办公室,制定评建方案,分解评建工作任务。先后召开4次全校性审核评估推进会、辅导报告会、宣讲会、布置会,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印发《学习手册》《宣传手册》。

(二)开展自我诊断性评估

组织填报年度国家教学状态数据库,撰写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比对上一学年度省属同类型院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明晰学校当前办学指标的主要成绩与问题,为科学有效开展评建工作找准坐标与努力方向。修订年度院级教学状态评估方案,坚持在常态化监控基础上,以全面准确的关键教学状态数据进行动态评估。根据年度本科教学工作要点,动态调整评估指标体系,修订《2018年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实施方案》,实施分类评价、精细量化考核。

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开展各类教学检查20余项次,罗列关键教学环节质量整改清单683项,积极督促整改落实。6月12-15日,邀请由东北大学原副校长姜茂发任组长的专家组一行9人来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预评估。学校先后印发《教学情况通报》4次,重点对审核评估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予以通报,强化整改落实与质量跟踪。各项材料完备充实给审核评估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开展评建整改

成立新一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增加校级督导至29人。进一步调整教学督导结构和工作思路,落实“督导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主线。开展毕业实习、实验、短学期及各类教学检查10次。对786名教师听课1180人次,优良率95.57%。全面升级与维护“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编制《学生评教实施规范》《评教知识问答》《网上评教系统操作指南》等指导文件。第十四届大学生评教委员会累计完成课堂评价744节次,发放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000余份,优良率94%。精心编印10余万字的校内刊《瞧》。积极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学情调查”,本年度累计向4025名在校本科生发放线上问卷,有效填答率为70%,并结合全国高校常模进行数据分析,完成3万余字《学校学情调查研究报告》。


第五章 学生学习效果

一、在校生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

学校全方位实施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全面涵盖理论课、实验课等课程类型,覆盖全体授课教师。2017-2018学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给予了较高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较高,教学质量评价优良率高达98%以上。学生对教师进行的网上评价情况,见表5.1

5.1 2017-2018学年学生网上评教情况一览表

学期

学院名称

参评教师总数

x≥90

80≤x≤89

70≤x≤79

x≤69

优良率(%)

第一学期

机械工程学院

103

81

21

1

0

99.03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03

87

12

3

1

96.12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95

89

6

0

0

100.00

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91

90

1

0

0

100.00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156

132

23

1

0

99.36

计算机学院

83

81

2

0

0

100.00

艺术学院

88

66

22

0

0

100.00

工业设计学院

41

25

16

0

0

100.00

经济与管理学院

133

111

20

2

0

98.50

马克思主义学院

29

29

0

0

0

100.00

外语学院

97

88

8

1

0

98.97

理学院

94

91

3

0

0

100.00

体育学院

38

30

5

1

1

92.11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6

13

3

0

0

100.00

第二学期

机械工程学院

127

81

43

3

0

97.64%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33

107

26

0

0

100.00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102

99

3

0

0

100.00

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

101

98

3

0

0

100.00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166

136

29

1

0

99.40

计算机学院

83

82

1

0

0

100.00

艺术学院

98

65

32

1

0

98.98

工业设计学院

48

24

23

0

0

97.92

经济与管理学院

156

114

40

2

0

98.72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3

87

16

0

0

100.00

外国语学院

105

95

9

1

0

99.05

理学院

104

98

6

0

0

100.00

体育学院

34

33

1

0

0

100.00

职业师范学院

19

19

0

0

0

100.00

二、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学校针对2017届毕业生开展跟踪调查。问卷对各项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等档次。其中,“一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范围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数据显示,本校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95.15%(见表5.2)、满意度评价97.39%(见表5.3)。数据连年提高,校友整体认同感持续提升。

5.2 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序号

是否推荐

比例

1

非常不推荐

1.45%

2

比较不推荐

3.39%

3

一般满意

21.21%

4

比较推荐

46%

5

非常推荐

27.94%

5.3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序号

是否满意

比例

1

非常不满意

1.03%

2

比较不满意

1.58%

3

一般满意

15.09%

4

比较满意

47.58%

5

非常满意

34.73%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满意度一直较高(见表5.4),对毕业生突出优点的评价前三位依次是“自主学习能力强”、“专业技术能力强”、“适应能力好” ,分别占比21.01%、15.38%、12.36%(见图5.1)。

5.4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满意度

序号

是否满意

比例

1

非常不满意

0.59%

2

比较不满意

2.65%

3

一般满意

13.53%

4

比较满意

60.59%

5

非常满意

22.65%

 

5.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突出优点的评价

三、学生学科竞赛

按年度编制学校《年度学科竞赛指南》,2018年学科竞赛项目增加至92项。2017-2018学年,获国际级奖项13项,国家级奖项299项,省部级奖项260项,共计572项。2018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一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2项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4项,连续第二年获省属高校排名第一“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金奖1项,《小龙虾@乡村振兴》2个项目获得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金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学校全国排名81位。

连续四年承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协助省教育厅做好全国大赛总决赛的团队遴选、项目培训、现场服务等相关组织工作。全省高校报名项目1.2万个、参与学生5万多人,参赛项目数和参赛学生人数是上一届的2倍大赛组织工作获得省厅领导与参赛高校一致好评。学校获得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8项。湖北省教育厅第四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四、本科生毕业及就业情况

2018届共有本科毕业生4385人,实际毕业人数4212人,毕业率为96.05%,学位授予率为94.44%。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42人,考取本校硕士研究生179人,考取其他院校588人,出国、出境深造217人。截至2018年8月31日,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71%。见附表

五、学生体育素质情况

2017-2018年毕业生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有效人数16205,合格人数为14467人,合格人数率为89.27%,见附表。与2016-2017年全校学生平均体质健康水平相比整体趋于改善态势。学校高度重视持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均取得了优良的比赛成绩(见表5.5),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把学生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开齐开足体育课。学校每年举办校田径运动会、二级学院阳光运动会,据不完全统计,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81%以上。学校篮球、乒乓球等传统球类赛事为全国精品赛事,赢得了知名体育公司的大力赞助,尤其是校园“湖工杯”、“冠军杯”篮球与足球赛事,吸引了前NBA球星米勒、前CBA球星刘子秋、吕晓明、央视著名评论员、篮球先锋报总编辑苏群来校现场观摩和指导。学校体育赛事活动,参赛学生众多,内容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广大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5.5 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赛事名称

名次

1

2017年第二十二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

男子超级组单打冠军

2

2017年国际乒联奥地利U21公开赛

女子组单打冠军

3

第二十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全国赛24强西南赛区第5名

4

2017年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乒乓球比赛

女子甲A、女子乙组团体冠军;女子乙组单打冠军、亚军和季军

5

2017-2018赛季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

湖北赛区第6名

6

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甲A组女子双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五,男子团体第三名

7

2017-2018年湖北省大学生爵士舞啦啦操、街舞大赛

特等奖和一等奖

8

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定向越野

第一名

9

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4名


第六章 特色工作

作为地方工科大学,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校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下功夫狠抓本科教育教学,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擦亮工程师摇篮这张名片

一、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学校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推进落实国家专业标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核心竞争力,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认证;2015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7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8年,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认证申请获批受理进校考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2个专业第2轮进校考察已完成。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学校成立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任副主任),各学院成立工作专班。专业认证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将专业认证纳入学院目标管理体系和学院院级评估的考核体系。所有专业都以专业认证为标准,实施校内三年一轮的专业认证制度。在学校《专业认证(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校、院、专业三级工作职责,建立了以学院为主体、教务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配合的工作机制。教务处从认证申请、自评报告撰写、实验室建设、教学文档建设、进校考察等各个环节全程指导和深度参与。

(二)加强学习、层层动员

在全校范围提高对认证工作的关切度、理解度、认同度,做到积极参与、积极支持、积极关注。学校承办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专业认证研讨培训会,集中组织专业负责人参加学习,邀请专家来校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认证标准报告会,组织全校骨干教师认真学习认证的指标体系。校长牵头作工程教育认证辅导报告,教务处深入学院教师大会解析政策,专业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教师对照专业办学情况学习认证文件。做到人人“吃透精神、掌握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理解并实践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的内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理清专业建设新思路。以培养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地协同专业精准服务地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校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校内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课内外结合贯通理论与实践,探索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途径体系。开展专业共建、方案共商、教材共编、课程共担、基地共享、双师共建、项目共研、质量共评,探索全过程协同育人的内容体系。推进“一领导一企业”的联系制度、“一专业一合作班”的培养任务、“一专业一认证”的内涵要求、“一专业一教学法”的改革探索、“一专业一学科竞赛”的能力培育,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措施体系。

(四)优先投入、激励保障

充分调动各学院开展专业内涵建设的积极性,对申报专业认证的学院,申报当年划拨专业认证工作经费50万,根据各个专业需求投入专项建设经费数百万至上千万元。对于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在认证有效期内,学校在专业建设、招生计划、教学项目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绩效奖励。在认证有效期内,每年给予每个专业5万元的专业认证维持经费。有专业通过认证的学院当年评估优秀,教学收入整体上浮8%。

二、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2002年起,学校开展了基于学生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构建学工系统和教学系统全程互动、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新模式。经过16年的研究探索与运用,近20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兼顾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自身综合素质得到科学发展,成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分层分级开展短学期实践

按照“一年级接触社会、二年级接触企业、三年级深入企业、四年级服务企业”的总体设计,根据《关于实施短学期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学校从2014年起实施四学期教学模式。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2-4周,秋季学期18周,冬季学期2周。冬季学期、夏季学期统称为短学期。每一个短学期0.5学分,7个短学期内完成3学分,方可毕业。2017年,将非生产实习的实习类课程纳入短学期,短学期的学分进一步增大,内容进一步扩展。

短学期制有效地解决了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若干局限性:一是拓展了学校办学资源,解决了工程实践场地、设备不足问题。二是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时间,解决了实践学时不足问题。三是科学规划落实工程实习实训,解决了工程能力培养不系统的问题。四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解决了人才出口问题。

实施四年来,构建了以项目制与学生自主实践的二元结合岗位供给方式,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科技创新为主体的三大类(内含九小类)实践内容、按7个学期分专业、分层次实施的“二三七”短学期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学校统筹、学院主体、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教师项目申报,学生自主选择,信息化过程管理、答辩考核、推优总结、调查反馈为一体的工作流程。目前共有14万人次参与短学期实践,学生满意度达91%以上,社会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开展面向行业的“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新型教学

一是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各项资源,优化配置人员、设备、仪器,充分提高设备和仪器的利用率,确保实验、实训、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应用;在保证学生完成基础实验、实训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展生产型实践,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二是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发挥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工程素养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同时,实施校企合作“一院一班”,以联合办学形式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参加过校企合作的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方面明显提升,就业薪酬比未参加过的学生普遍提高20%以上。

目前,学校建有完备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同时,校外建有一大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2个。

(三)构筑四级创新素质教育体系

学校构建起“学校统筹、学院主抓、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四级工作体系,形成了“一院一精品赛,一专业一赛,一赛一指导团队”的“111”学科竞赛运行机制。每年年初制定《学科竞赛指南》,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建立创新实践平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开展竞赛培训,如电气学院的蓝电中心、机械学院的力创团队、土建学院的结构设计竞赛团队、理学院的数学建模团队等。建有3400多平方米的创新教育基地,学校根据竞赛的实际需要提供固定与灵活相结合的场地支持。

(四)形成校院两级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成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实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实践育人工作统筹规划。各学院(部)成立相应实践育人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形成校院两级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一是持续加强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基本建设。二是完善实践教学师生考核激励机制。三是建立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的立体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相关评价办法。四是引入激励机制,把积极参与实践育人活动作为教师晋级晋职、学生评先评优等方面的优先条件,及时表彰实践育人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五是实现实践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截至2018年8月,学校与中国中车等308家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开设47个校企合作班42个创新班33个卓越工程师班。学校92%的专业与湖北省调整振兴产业、85%与战略性新兴产业、82%与支柱产业紧密对接。学校连续五年获“高校服务湖北”省属第一,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70家公司合作开展21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获批数全国最多高校之一。学校是全国首批高校就业先进典型,人才培养质量经第三方评价近五年整体提升101名。在中国高教学会发布的2013-2017年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全国第81位。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第七章 机遇与挑战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加快我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一、进一步强固本,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积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打造“金课”,消灭“水课”,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协同育人、人人成才,系统集成,全要素设计,全面实施“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教学能力考察权重。注重教师在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的全方位考核,健全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制度,强化教师教学过程管理监督,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加大教学工作比重。提高教学考核结果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中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奖励绩效,强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三级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开展校内、国家、国际三级专业认证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促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准入资格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提高学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填报国家基础状态数据库、实行三级认证、开展审核评估,形成常态监控机制,全面审视和梳理学校各项工作,强化校、院、专业、教师四级教学质量责任体系,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

)切实规范教学运行与保障

将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环节,明确课堂教学纪律,推进从严治教。抓牢课程教学关键环节,完善教学大纲、健全教材选用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推进累进式考核。狠抓考风考纪、严把考核关,以考风促学风、教风带学风。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管理融合,促进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二、进一步改革创新,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国家和湖北省的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突出服务产业需求和湖北省“一芯两代三区”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强专业动态调整,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扩大参与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人数,拓展复合专业数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行“一制三化”,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继续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2018-2019学年新增5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受理,做好20个专业的校内认证。拓展迁移辐射专业认证理念,以专业认证标准引领专业深层次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围绕新工科和绿色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以工业机器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重点推进新工科建设。

(三)持续实施短学期实践

统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科学规划短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建立短学期实践标准。以学院为主体、专业为单位,积极丰富、拓展校外实战资源。认真落实教师指导任务,明确责任与要求,继续完善短学期工作酬金管理机制。强化多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过程督察,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指导与答辩考核,合理评定学生短学期实践成绩。

(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完成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落实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方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院学科竞赛要求,扩大竞赛项目参与面、学生的参与面,提升学校“互联网+“大赛获奖质量及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湖北工业大学信息公开网

单位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