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双一流 实现新跨越 努力实现湖北工业大学更高质量的改革发展
——湖北工业大学第三届“两代会”工作报告
校长 彭育园
2021年3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届“两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第二部分,前段时期经验总结和“十四五”规划初步设想;第三部分,2021年重点工作。
一、第二届“两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自上一届“两代会”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大力推进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呈现新成效新气象,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二五、十三五连续两轮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投资2亿元支持我校图书馆、轻工大楼、机械大楼等项目建设。2014年起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批次招生。2016年作为湖北省首个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湖工大人奋斗多年的夙愿。2018年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目前,学校具备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留学生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和留学生认证资格。在校研究生规模稳步增长,由2012年的1449人发展到5474人,研本比从1:13.3提高到1:3.5;留学生教育从0起步实现峰值达到1000人以上;成人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规模稳居全省高校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学校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显著表现。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提升。对接湖北省重点产业主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在智能制造、大数据、集成电路等专业集群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芯片产业学院作为湖北省首个挂牌成立的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12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累计总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学风明显好转,大学生在“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重大竞赛中连续斩获最高奖项,2020年位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64位。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赛事获得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十六强、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超级组男子单打冠军和女子单打冠军等一系列优异成绩。本科录取分数线稳居省属高校前三,大学生深造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等核心指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茅。
3、学科实力迈上新台阶。学校大力实施以绿色工业为主导的“135+”学科发展战略,“轻工技术与工程”被省政府确定为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打造“装备制造与检测控制”“生物与化学制造”两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牵头“工业发酵”“太阳能高效利用”等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018年在湖北省属高校中率先获批国家教育部和外专局“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新拓展了医学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点稳步增加,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学科布局已现雏形。
4、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2013年以来,新建成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3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2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2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各类科研平台;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50多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8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计144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级一等奖26项。年度科研经费总量从2013年的不足3000万元增长到2亿元以上,在教育部发布的高校企业科研经费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81位。主办的期刊《中国机械工程》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百强科技期刊”。此外,我校被科技部等9部门确定为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系湖北省唯一一家。
5、师资队伍实现新突破。专任教师由2012年底的1090人增加到1394人,其中高级职称由510人增加到746人,占比从46.8%增加到53.5%;博士学历教师由343人增加到814人,占比从31.5%增加到60%以上。具有海外研修经历、工程背景教师比例均显著提高。现有国家级人才27人、省级专家人才179人,自身培养了包括长江学者、万人计划、杰青、优青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6、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学校妥善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校园稳定和校区建设的遗留问题。教学行政用房从2012年的33.56万平方米增长到45.51万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从26万平方米增长到33.95万平方米,新增各类建筑40余万平方米。建立了覆盖校园各个角落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完成了道路刷黑和校园亮化绿化工程,新建了羽毛球馆、网球馆、南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升级改造了学生食堂,南区商贸市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十佳书香校园。8年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从7.6亿元增长到26.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1亿元增长到6亿元。如今,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发展的基本办学条件薄弱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
7、合作交流开创新局面。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开办10余个本、硕、博不同层次的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成立了 “中德生物医药中心”等20余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国际学生来自5大洲的60多个国家或地区。2019年获批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并开始招生,成为全国唯一专注于培养国际化绿色工业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教育国际化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是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
8、社会服务跨入新征程。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服务,与8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襄阳、麻城等地设立产业研究院,更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服务湖北指标位居省属高校前茅。2015年入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在政府决策咨询、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均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介入度与贡献率不断提高。建立了48个地方和行业性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快速发展,资金总规模达到7000余万元。
9、民生保障实现新发展。学校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连续多年按照绩效工资不低于10%的增长比例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2020年,在职教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20.16万元(不含单位部分公积金和社保),较2012年增长125.1%;学校承担教职工住房公积金4398.68万元,较2012年人均增长186.01%。此外,在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教职工住房改革,建设了6万平方住宅,极大的改善了教师员工的住宿条件;另外,学校还建设了教工食堂,加强了校医院建设,优化了教职工体检服务,加大投入将校属幼儿园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员工的自豪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8年来,我们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克难奋进,学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每一个突破,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向长期以来一直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二、前段时期经验总结和“十四五”初步考虑
8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显著提升。回望8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多年来,严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我校稳定发展的政治保障。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多年来,坚定自觉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贯穿学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四个创新”作为学校不懈发展的动力,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及办法、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围绕绿色发展打造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以协调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开放发展拓宽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合作交流。这是我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大、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把师生发展作为定政策、作决策、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不断强化三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增加广大师生“四种感觉”,即学生自豪感、教师尊严感、干部成就感、员工幸福感。这是我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必须抢抓发展机遇。几年来,我们顺势而为,面向国家及湖北重大战略和工作安排,切实做到了“四个响应”,抢占了发展机遇:一是积极响应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在省属高校中率先开展新工科建设,挂牌成立了芯片产业学院,率先启动了校地企产业研究院布局,率先实施了“三百工程”,率先获批了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稳居省域高校贡献湖北发展第一方阵;二是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三是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顺利成为博士授权单位,成功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在校研究生规模大幅增长,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四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扩大开放办学,与一大批国际知名高校、国内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获批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留学生教育从0起步达到1000余人的规模。这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这四点基本经验,是湖北工业大学全体师生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概况起来讲就是咬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顿,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应在后期的改革发展中一如既往的强化和坚持。
当然,在总结办学成绩与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历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领军人才储备不足、教师队伍活力不够,标志性成果显示度不高、新工科建设还要加快等等;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还存在“四个不相称”,即管理服务水平与博士授权单位的要求不相称、资源投入与产出绩效不相称、发展程度与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期盼不相称、实际教学科研水平与优质生源不相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加以重视和解决。
各位代表:纵观中外大学发展史,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中得到发展的,也是在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中拉开差距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争创双一流,实现新跨越,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提高,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厘清四种关系,即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软件与硬件建设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之下,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第三次“两代会”,具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的重点是围绕“十四五”规划和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讨论学校面临的问题、发展的思路和具体的举措。今天我受学校党委委托谈一下基本思路和想法,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学者为大、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努力在管理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大力弘扬“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科技强省大局,着力引领和支撑制造强省建设,以特色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努力建设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
规划的目标和思路:到2025年,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全国百强,研究生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方阵,绿色工业特色和先进制造业学科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湖北省“双一流”大学;到2032年,建校80周年之际,以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服务,实现卓越的人才培养、卓越的科学研究、卓越的社会贡献,对标国家“双一流”计划,建成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
“十四五”期间,围绕“双一流”建设,我校将着力“四个聚焦”,着力推动“四个融合”,确保“四个走在前列”。
1.着力强化“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按照学科、平台、团队、科研、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思路,着力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汇聚学科团队、构筑学科平台、改革投入模式,不断推动学科专业改革发展,以“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追求卓越”为导向,力争3个以上学科被省政府确定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二是聚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重点学科和重点平台上引进或培育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汇聚名师高人中加快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一支学术卓越、精诚团结、勇于创新、结构优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着力构建一流科研平台和团队、努力承接重大科研任务,努力培育标志性成果,力争在部分工业领域形成学科优势和话语权,在制造强省、科技强省建设中发挥支撑保障和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对表党中央部署要求,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牢固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学术型、法治型、节约型、智慧化、绿色化、国际化软硬件环境。
2.着力推动“四个融合”
一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发展模式,围绕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或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等领域构建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组建未来技术学院;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以工业发酵协同创新中心、太阳能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交叉平台为抓手推动科学研究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创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对接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相统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吸引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促进“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汇聚社会资源共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和现代产业学院。
三是科教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教学相辅相成,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支持大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科研小组、课题组、科技竞赛、学术交流等研究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拓展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国内国际融合。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实施国内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与世界一流学科对接,开展学术互访、科研合作平台搭建、联合科研攻关和协同创新;实施教师国际学术竞争力提升计划,促进中外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融合互鉴;实施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引进国外优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推进学分互认、学历互联互授;推进境内外合作办学,加大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3.确保“四个走在前列”
一是人才培养走在前列。按照新时代要求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创新创业教育位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相应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大学生竞赛稳步进位,力争进入50强;生源质量、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核心指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走在前列。着力突破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布点与增效,专利转化率达到20%以上,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工作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湖北省属高校典型示范排头兵作用,成为成果转化全国知名高校。
三是贡献湖北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主动融入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政服务,为制造强省、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贡献湖北相应指标位列省域高校前茅。
四是国际交流合作走在前列。全面推行“在地国际化”发展战略,确保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外专引智平台/项目、中外合作标志性成果、师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获批数等关键性指标位列全国地方高校前茅,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2021年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年,是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启航之年,也是学校立足“新阶段”、谋篇布局“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层面,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湖北省级层面,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就隆重召开了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吹响科技强省总号角,释放出推动武汉争创国家科创中心、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挂牌成立7个湖北实验室、开放共享建设大科学装置等一系列重大工作动向。学校层面,正面临“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和申博工作,决定着学校未来是否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新的高水平学科增长点。
做好2021年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安排,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推进与高水平工业大学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着力点,以实现学校整体办学上层次上水平为根本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完善制度,凝聚合力,加快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进程,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2021年,按照本科人才培养各类指标省属高校前三,其他各类指标省属高校前四的要求,努力实现“五个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升。“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达到20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达到10个;省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以上;力争学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科竞赛排位中提质进位。建设3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积极扩大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研究生人均成果产出提升30%,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提升。力争新获批博士点3-4个,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力争2个学科进入全国B类,上榜学科9个,ESI学科有明显进展。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0项以上、社科基金项目4项以上,力争获批国家级重大类项目2项以上,科研到账经费突破1.5亿元;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确保省级一等奖不断线;国家赋权改革和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初显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培育和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1-2名,新增省部级各类人才8人以上,外籍专家10人以上,引进专任教师100人以上。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出台《湖北工业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培育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软实力;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要求,改革优化学校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的“指挥棒”和“传导链”作用,建立“首问制”“一站式”服务体系,形成与高水平工业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解决瓶颈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我校今年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一是全面落实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六个一工程”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游学计划,实现“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版升级;二是持续深化体育、美育、劳育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三是强化专业建设,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强化教学基本建设,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双万计划”建设为抓手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四是挖掘和开发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升级短学期实践2.0实施方案,切实推进校院两级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竞赛实力。五是完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荣誉制度。六是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确保全国生源质量保持湖北省属高校前三;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确保本科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核心指标位居省属高校前三。七是抓细抓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加大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力度。一是出台《湖北工业大学135+学科发展战略》2.0版,强化学科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工业特色鲜明、制造业学科优势突出,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二是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三是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力争2个学科进入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五年建设周期。四是认真做好博士点新增工作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启动新一轮博士点扩增工程。五是落实全国和全省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学校实力的贡献度。
3.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一是大力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引培力度,实施《南湖学者计划》2.0版。二是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选树一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强化榜样引领。三是做好各类教学竞赛的备赛工作,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和执教水平。四是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拓展教师职业能力。
4.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质量。一是实施“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2.0版,实现学校科研工作经费总量和层次水平双提升。二是深度对接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三百工程”及其他省级校企合作专项工作,提升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社会能力。三是实施科研平台“提质计划”,力争国家级科研平台取得突破。四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制定赋权改革工作方案,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和政策,形成一批试点经验。
5.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一是加大国际合作平台培育和建设力度,力争新增国家级、省级“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各1个。二是建立国际科研平台及国际学术团队的遴选、培育机制。三是完善二级学院对外交流合作考核体系,提升学院独立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四是进一步拓展新的高水平合作伙伴,积极探索海外办学,开展2+2模式的合作办学并筹建湖北工业大学海外分校。五是逐步建立来华留学生奖助体系,力争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高校资格和教育部来华留学预科试点院校资格。六是大力实施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工程和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工程。
6.改善办学条件与民生工程。一是加强办学经费筹措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提高资产使用绩效。三是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四是推进省级数字档案馆试点建设,优化图书馆资源布局,提升图书情报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快推进机械综合实训大楼、南教学区教学楼、创新创业实验实训中心、篮球馆、乒乓球馆等项目建设。六是统筹推进住房******和住房货币化改革。七是加强教职工“帮扶、救助、慰问、福利”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7.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是科学制订《湖北工业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二是落实学校改革总体方案,实质性完成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系列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三是优化校办产业结构,完成校办产业改革。四是学习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优化调整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整合校内单位部门考核、人员考核、中层干部履职尽责考核及各类专项工作考核。
8.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确保中央政策、省委部署在学校落地落实。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建形式,培育选树一批优秀党建品牌,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三是筹备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要求。五是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六是对标对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七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前,国家和个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考验。身处疫情中心的我们,经历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扛住了疫后复工复学的历史性大考,如期完成了主要工作目标,交出了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双胜利的满意答卷。试想一下,如此不平凡的事我们都经历了,那么艰苦卓越的斗争我们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会让我们退缩?还有什么爬不上的坡、跨不过去的坎?湖北工业大学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在2021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党全国人民大力发扬“三牛”精神,他强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拼搏的精神、更加踏实的作风,继续汇聚起推动学校更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携手开创湖北工业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