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也是学校70周年校庆之年,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拼搏,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奋力完成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战略。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四个四”发展思路,以提升内涵和发展特色为主题,以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为重要途径,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办学为根本动力,对标一流,提质增效,以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新成就向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学校70周年校庆献礼。
二、主要目标
2022年是学校的“质效提升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努力确保“四个走在前列”强基固本、步疾行稳、成效明显,积极落实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来校调研提出的“争创‘双一流’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的要求,主要目标任务是实现七个“质效提升”:
——党建工作质效提升。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走向深入;强化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充分发挥;加强党校建设,加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分党委(党总支)班子选配和建设,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巡视整改落地见效;强化政治监督,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从严治党全面引领保障学校事业发展。
——“双一流”建设质效提升。以轻工技术与工程“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抓紧抓实4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确立一流发展目标、建设一流学科专业、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力争在第二轮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取得新突破;建优建强土木工程等6个申博学科,确保达到国家层面博士点审核评选标准;积极参与在汉部属高校对口支持省属重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质效提升。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质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及以上、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及以上;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累计达到28个及以上,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及以上;工程教育认证(或评估)通过专业数累计达到16个及以上;获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2项及以上;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就业率、深造率等指标保持省属前列;大学生学科竞赛保持在全国前70名左右;硕士学位点评估通过18个及以上;省级优质课程、案例及研究生工作站新增10个及以上;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A类)400篇及以上;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取得新进展,研究生教育对学校高水平成果产出支撑度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质效提升。加大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力度,获批教育部及国家级科研平台立项建设1项及以上;年度科研到账经费2亿元以上;确保获批国家自科基金40项及以上,国家社科基金4项及以上,力争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或国家级重大重点类项目1项及以上;代表性论文“量质”双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增长30%以上;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及以上,确保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及以上;支持和培养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实质性运行、形成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质效提升。聚焦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及相关学科,引进或培育国家级人才4人左右;引进或培育省级人才20人及以上;精准引进博士及团队,稳步扩大师资队伍,优化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67%以上;营造爱才惜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合作发展质效提升。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做强做实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举措;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国内国际融合;锚定“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确保已挂牌成立的产业学院良性运行,积极筹建数字艺术、智慧能源等现代产业学院;精心筹备70周年校庆活动,确保学术、文化、合作校庆系列活动精彩实施;校政行企合作蓬勃发展,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积极拓展国内外高水平合作,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3次及以上;筹措社会捐赠5000万元以上。
——管理服务质效提升。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服务效能;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成效评价体系;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三型三化”校园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师生食宿行、文体医和工作学习条件,推动校园公共服务软硬件不断升级;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实现数据共享共用、业务协同融合,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重点工作
(一)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湖北、服务工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各单位、各部门)
2.强化理论武装。落实“学习在先”机制,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突出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抓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相关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学以致用,力争立足学校实际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各单位、各部门)
3.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及“四个四”发展思路,在深刻把握精神要义、深入贯彻落实上狠下功夫;全面落实“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逐项细化目标任务完成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高校分类管理评价要求强化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加快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各单位、各部门)
4.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选人用人标准,强化中层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坚持党管人才,深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新发展格局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关心、培育、服务、凝聚、激励人才的作用。(组织部、教工部、人事处、其他相关单位、部门)
5.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督导,优化考核过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教学科研服务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等联动互促;进一步凝练学校党建活动特色,培育选树一批优秀党建品牌;持续开展对标争先建设,营造师生创先争优良好氛围;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组织部、其他相关单位、部门)
6.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保密宣传教育;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实验室安全建设;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校园立体防控举措,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推进师生安全宣传教育,打造特色校园安全文化,提升师生安全意识。(校办、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教务处、资产处、其他相关单位、部门)
7.加强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机制,支持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党外人士积极发挥作用,建立党外人士培养机制,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广泛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改革,增强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好团代会、学代会换届工作;加强离退休工作。(统战部、学工部、工会、团委、离退休处)
8.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化。严格落实省委巡视组移交的整改任务,逐条逐项制定整改任务清单,扎实推进巡视整改落地见效;深化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全面推进清廉湖工大建设,做深做实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和党纪法规“十进十建”教育活动,重点选择1-2个领域深化清廉建设;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大自我约束、自我净化力度,加强二级纪检组织建设,完善二级纪检委员述责述廉和考核评价机制。(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二)思想政治工作
9.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完善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校院两级联动、师生员工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巩固拓展“五个思政”建设成果,推动思政工作体系落实落细;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打造“学生思政”品牌,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做优国防教育、“三感”“五好习惯”等主题教育品牌和社会实践活动;配齐建强思政工作队伍,探索建立思政队伍“双线晋升”的职业发展体系,优化思政队伍培训模式。强化教师思政建设,加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大力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宣传部、教工部、学工部、团委、研究生院、人事处、各学院)
10.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深入推进思政实践育人工作;健全“大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提高《追梦》系列思政课建设质量,开好“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进一步完善“求实论坛”、经典诵读、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特色项目;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创建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马院)
11.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巩固拓展“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创建成果,对标对表开展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构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有灵魂有品位有特色的文明校园建设;实施校园文化提档升级计划,凝练和培育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加快推进“一院一品”建设,持续整治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后勤管理处、各学院、其他相关单位、部门)
(三)学科建设
12.持续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2.0版。聚焦“绿色+智能制造”两大主题,做优绿色工业,做强制造业相关学科;着力提升生物与化学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3个优势学科群显示度。积极加强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区域产业生态发展、新材料与绿色加工、集成电路与微纳制造等5个特色学科群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兴交叉学科群;严格执行学术团队年度考核,做实建强9个一级学术团队。(学科办、各学院)
13.推进高水平特色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和急需学位授权点建设;对接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学科链和产业链的深度对接,形成对制造业人才及科技支撑的特色优势;聚焦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需求,汇聚学科建设合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按照“立项建设、学专同步、扶优扶特、提高质量”建设思路,锚定“省域第一、国内领先”,大力实施博士点扩增工程;紧扣一流目标,加强现有1个国内一流学科及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内涵建设,力争在湖北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提质增量;组织开展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确保取得突破。(学科办、教务处、各学院)
14.改革学科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评估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重点探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和成果产出为目标、“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办法;探索多学科交叉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探索多学科服务一个地方或一个产业发展的模式,形成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学科办、科发院、各学院)
(四)人才培养
15.持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深入推进“721”人才培养模式和短学期实践2.0版改革;积极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启动一流专业建设预验收,持续开展专业认证评估,启动第二轮校内认证工作,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对标“国家级一流课程”,强化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消灭“水课”,打造“金课”,提升“两性一度”;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胆探索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培养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开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游学计划,推进在地国际化,强化国内国际融合;持续深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教学改革,推动体育强校建设,举办第四届大学生设计艺术节,推进以短学期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智慧教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六个一”工程;组织并承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扎实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各学院)
16.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与研究生规模、层次相适应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出台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办法,实施招生计划动态优化调整,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向“51020”现代产业集群学科专业倾斜;加强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和考核管理;加强学位点建设,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依托产业研究院、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高质量专业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省级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案例建设;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强化过程管理,改进研究生教育评价,严格质量标准,确保研究生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院、学科办、国际处、各学院)
17.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全周期、全过程、全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不断提高评教、评学的针对性、准确性、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各教学环节持续改进的闭环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自下而上的质量文化建设,持续改善学风、教风和校风,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互联网+”教学方法及教育管理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准备工作。(教工部、教务处、各学院)
18.做好招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适应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院校专业组设置;健全招生与专业建设联动机制,构建专业宣传体系,压实学院专业建设、专业宣传的主体责任,提升二级学院招生宣传能力;不断丰富高中高校协同育人内涵;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突出价值引领,打好就业帮扶组合拳;建立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开展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助力学生职业发展;优化就业布局,分行业组织双选会,落实好“才聚荆楚”工程;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创业专兼职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争创国家级生涯特色咨询室、筹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争创“湖北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招就处、研究生院、社会资源处)
(五)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
19.实现科研项目“量质”双提升。持续实施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围绕绿色工业发展或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瞄准绿色工业科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科技攻关,遴选一批项目进行立项支持培育,争取国家级项目立项;对可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人员进行梳理,重点支持5-8人,争取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加强社科创新团队建设;按照“青年项目保底,面上项目确保,联合项目要积极争取”工作思路,做好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通过校院动员、教师交流、专家辅导等形式,调动教师申报积极性,提高项目申报质量,提升国家基金项目的资助率,实现国家基金项目立项44项及以上,确保立项数量稳步增长。(科发院、各学院)
20.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做实、用好现有平台;积极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扎实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突破计划,力争获批国家及部委科研平台1-2个;推进新能源与电网安全研发中心、国家环境保护三峡水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实验室建设和审批立项工作;积极参与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环境污染检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4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谋划申报国家发改委平台建设立项;深度参与隆中实验室、江城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建设;加强校级平台建设培育,完善学科领域布局,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个;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平台建设,新增校外农机鉴定检测平台(基地)1个;《中国机械工程》主要核心指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增强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科发院、期刊社、鉴定站、各学院)
21.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面向市场和产业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去存量、提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和转化率有较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70项及以上,合同金额30%以上增长;依托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促进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市场化运作,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年度技术交易额位居省属高校前列。(科发院、各学院)
22.提升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深化科技创新,发挥科教优势,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对接湖北科技创新“十四五”战略布局,面向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整合学科、人才、团队、平台等资源,加强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寻访最美产业教师”、科学家精神大讲堂等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搭建“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创新需求;依托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深化校政行企及科研院所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确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形成特色,2-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取得实效。(科发院、各学院)
23.改革创新科研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技术质量、实际贡献、社会影响等为导向的科技成果分类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学术初心,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科发院、各学院)
(六)人才强校
24.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以超常规举措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确保完成年度人才引进任务;实施“南湖学者”计划2.0版,强化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学校、政府、企业联合引进人才的“人才三引”新机制和高层次人才灵活聘任模式,形成以领军人才为引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青年骨干教师为生力军的一流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深入推进“三百”工程,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和成果转化意识,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事处、各学院)
25.激发师资队伍活力。继续推进预聘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活力;完善落实教师分类考核管理,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以及绩效分配改革等,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围绕团队建设,建立投入产出动态评估调整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与服务体系,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实现教师“融入团队、各展其才、才尽其能”;推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抓好全国、全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人事处、教工部、各学院)
26.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要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进一步理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长效;积极选树立德树人优秀典型,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师德师风监督,坚决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和保障教师潜心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教工部、工会、各学院)
(七)合作开放办学
27.推进实施“在地国际化”发展战略。探索后疫情时代“在地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构建国际合作发展新格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在地国际化”发展平台,加强国际国内融合发展,促进本土国际化能力提升;引进海外顶尖名校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开发优质线上学生海外交流与实习实践项目,建立学生国际教育资助体系;落实“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教师国际学术竞争力提升计划”,切实提升师生国际化能力与水平。(国际处、各学院)
28.全方位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启动“世界一流学科伙伴建设计划”,巩固与拓展高水平合作伙伴关系;做好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国际化示范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平台、项目的建设工作,催生重大国际合作成果;加强中非交流合作,建设好“中非工业创新合作中心”,举办“2022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暨“中非工业创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论坛”;加大高水平外籍专家、教师引进力度,加强外专外教队伍管理和建设。(国际处、各学院)
29.打造国际化办学品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计划”,加强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建设,引进高水平师资,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专业实验室、国际化精品课程、“绿色工业”特色课程及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彰显国际化绿色工业人才培养特色;优化“中英”“中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留学湖工’品牌提升计划”,优化生源结构,规范日常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探索趋同管理,切实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培养友华爱校国际校友。(底特律绿色工业学院、国际学院)
30.规范多种形式办学。贯彻落实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提升继续教育学历、非学历教育办学质量;按照教育部政策要求,整合现有合作单位,做到规模化和规范化相统一,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避办学风险,实现多形式办学可持续发展;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发规处、国际学院、继教院)
(八)改革创新
31.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按照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革新治理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优化流程;推进学校已实施的系列改革进一步落地见效、良性运行;推进数字艺术等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深化后勤保障运行机制改革;有序平稳推进工程技术学院转设。(各相关单位、部门)
32.深化评价服务体系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完善评价晋升及分配等制度,实现干部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形成良好学风;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发规处、校办、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科发院、研究生院、人事处、其他相关单位、部门)
(九)条件保障与民生工程
33.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畅通校园网络访问,持续优化办事流程,努力构建“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平台;推动OA办公系统、智慧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升级改造;提升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使管理更加有序、精准、高效;开工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实训中心,完成电气大楼维修、篮球馆等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教学育人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制定节能“三年行动计划”,节能降耗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食堂服务水平,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化校园建设提档升级,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信息技术中心、校办、资产处、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档案馆)
34.推进法治平安校园建设。加强依法治校,强化制度执行,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打造法治型校园;深入推进校务信息公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落实机要保密归口管理制度,强化保密责任制;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七防工程”建设;强化管理和隐患排查,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防范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管控,强化阵地管理,确保学校政治安全、校园稳定、师生平安。(校办、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工会、审计处、资产处、各学院)
35.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络,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依法合理组织事业收入;优化预算资金分配方式,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招标拦标价评估机制,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有偿使用,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家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加强水电管理,建立定额分配及超标自费的改革制度;加强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和管理。(财务处、资产处、后勤管理处、社会资源处)
36.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强化资金筹措能力,不断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全力推进房改工作;继续加强学生公共服务中心管理,优化流程,拓展范围,全面提升学生管理服务质量;深化医院管理改革,推进公共卫生防疫、特色科室、检测、信息化提档升级;建立教职工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切实提高教职工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建立教职工荣休制度;进一步完善离退休教职工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幼儿园办园环境;落实中央、省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组织引领、产业帮扶、人才引智、美丽乡村、红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各相关单位、部门)
四、重要活动和会议
1.举办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2.召开学校第三次团代会、学代会;
3.召开第三届“两代会”第二次会议;
4.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
5.召开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6.举办全省赋权改革现场会。